家書,是聯結家庭情感的紐帶,是映照家風建設的明鏡。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家書,不僅僅是溝通信息的工具,更蘊藏著理想、教誨和關愛。認真品讀,紙短情長,風骨涵養,盡在其中。
真摯質樸的慈愛柔情
紅色家書中有牽掛,有關懷。一封封書信,體現了革命者對親人的關切和掛懷,綿綿情意躍然紙上。
1919年,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助理員的毛澤東得知母親病重,幾經周轉,從北京趕回湖南,接母親到長沙治病。他寫信給舅父文正興、文正瑩說:“聞家母病勢危重,不得不趕回服侍。于陽三月十二號動身,十四號到上海,因事勾留二十天,四月六號始由滬到省。親侍湯藥,未嘗廢離……”千山萬水,也阻擋不了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思念和愛。百善孝為先,孝道已經深深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。一封家書,筆墨間流淌出對母親深深的敬愛和惦念。
不少老一輩革命者一生戎馬倥傯,與親人聚少離多。不過,在繁忙的公務之余,他們也時常惦記著家人。陳毅在給子女的一封信中寫道:“你們多溫習功課,注意鍛煉身體。珊珊要聽媽媽的話,丹淮要注意增加體重。你們要勸媽媽多休息,她看書太勞累了……”點滴之間,體貼入微。質樸無華的語言,深切的叮嚀,寄托著陳毅對妻子兒女的關愛。
1982年元旦,彭真和妻子寫給孫女小妮一封信,鼓勵她養成好習慣,努力做到“三好”:“今天是一九八二年的元旦,我們祝你新年快樂進步,身體好,學習好,工作好!”面對親人,鐵骨錚錚的革命者也盡顯柔情。
紅色家書流露出的親情是那么真實。革命者對家人們飽含真摯的愛,溫暖的家庭滋養著內心善良的種子,給予他們力量,最終轉化成追求真理、奔向光明的動力。
(責任編輯:楊 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