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書,是聯結家庭情感的紐帶,是映照家風建設的明鏡。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家書,不僅僅是溝通信息的工具,更蘊藏著理想、教誨和關愛。認真品讀,紙短情長,風骨涵養,盡在其中。
堅定不移的理想志向
俗話說:“不怕路長,就怕志短”,家風建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教育后輩做一個有理想的人。紅色家書中有決心,有志向。一封封書信,展現了革命者積極向上的追求,理想信念令人動容。
王若飛在給舅父黃齊生的一封信中寫道:“吾幼受舅父教養之恩,未有寸報……我之讀宗教書籍,只是為知道當時及現在人們的社會生活怎樣在思想上反映出來,我們的哲學,是認為一切東西都是在流動變化著。我們不僅要認識世界,而且是要改造世界……”他在信中一方面感恩舅父,另一方面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批評其錯誤認識。家書不僅僅傳遞情感,更有思想的交流,糾正家庭成員的錯誤認識,從另一個角度而言,也是革命者自身信念堅定、立志改造世界的體現。
俞秀松于1920年3月給父親俞韻琴的信中寫道:“實驗我的思想生活,想傳播到全人類,使他們共同來享受這甘美、快樂、博愛、互助、自由……”隨信附上的是俞秀松加入北京工讀互助團后拍攝的照片。言語間,可見一名馬克思主義者追求新思想、體驗新生活的信心和喜悅。1923年1月,俞秀松寫信向父母匯報自己決意從事軍事斗爭的打算,他在信中說:“我之決志進軍隊是由于目睹各處工人被軍閥無理的壓迫,我要救中國最大多數的勞苦群眾?!北憩F出打倒軍閥、解救勞苦大眾的崇高理想和堅強決心。
沒有理想,生命會變得蒼白。羅瑞卿致信女兒羅點點說“要做‘大鵬鳥’,決不做‘蓬間雀’”;羅榮桓致信女兒羅玉英說“為人民服務,已成終身職業”;王稼祥致信堂弟王柳華說“做個廿世紀的新青年”……革命先輩在家書中表達理想和志向,激勵自己也勉勵了家人。
責任編輯:朱珂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