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全黨開展的黨紀學習教育是加強黨的紀律建設、推動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重要舉措。從字源和詞源角度對“紀律”追根溯源,在漢字文化滋養熏陶中知根源、汲智慧,能夠深化我們對紀律的理解,進一步強化紀律意識。
“紀”本義指絲縷的頭緒。《說文解字·糸部》:“紀,絲別也。從糸,己聲?!薄凹o”是形聲字,“糸(纟)”作形旁,表示該字與絲線有關 ;“己”作聲旁,表示其讀音。有觀點認為,“紀”的本字作“己”。甲骨文、金文、《說文解字》中古文“己”字三橫兩縱,像分離絲線的樣子 ;后“己”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,篆文在“己”上加形旁“糸(纟)”另造“紀”,表示與絲線相關的含義。
“紀”在“紀律”中表示綱紀、法度。清代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:“別絲者,一絲必有其首,別之是為紀。眾絲皆得其首,是為統。統與紀義互相足也,故許不析言之。《禮器》曰:‘眾之紀也,紀散而眾亂。’”約束、規范之義是“紀”先天帶有的基因密碼?!凹o”由纏絲束的功能引申指治理、綜理,如《詩經·大雅·棫樸》:“勉勉我王,綱紀四方”;又引申指法度、準則,如軍紀之義,見于《后漢書·鄧禹傳》:“是時三輔連覆敗,赤眉所過殘賊,百姓不知所歸。聞禹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,皆望風相攜負以迎軍。”此外,“紀”還可引申指向有規律的天文、歷法、時間等方面。
“律”本義是普遍施行的規則。《說文解字·彳部》:“律,均布也。從彳,聿聲?!薄奥伞笔切温曌?,“彳”作形旁,表示其意義跟道路、行走有關 ;“聿”作聲旁,表示其讀音。因為道路是人行走時所依憑的途徑、方式,寓意人的行為舉止所遵循的規律、原則,所以形旁“彳”在“律”中有遵循、施行的意思;“聿”是“筆(筆)”的源字,聲旁“聿”聲中有義,在“律”中兼有文字、條文的意思。
“律”在“紀律”中表示法規、規章。段玉裁注:“律者,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于一,故曰均布也?!北举|上講,“律”是一種一視同仁并強制實行的行為準則,一律平等、公正執行是“律”的核心要義。同“紀”一樣,“律”也帶有約束、統一的含義。
“紀律”是并列式合成詞,詞義由“紀”和“律”兩個字的意義復合而成。在古籍中,“紀律”一詞主要表示綱紀法規,較早見于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文物以紀之,聲明以發之,以臨照百官,百官于是乎戒懼,而不敢易紀律”?!凹o律”的現代意義承繼了這一含義。
新征程上,我們要深刻理解黨紀的嚴肅性和權威性,自覺把紀律規矩轉化為日常習慣和行為遵循,用鐵一般的紀律統一意志、統一行動,更加步調一致地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奮勇前進,把黨擘畫的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。
責任編輯:朱珂寧